close

  哈羅!各位讀者波士,這期我們票貼一起來
  ■新快報記者 蒸烤箱程貴三 實習生甘韻儀 文/圖
  四六級鬼見愁的自白:我家住在商圈外,見了老外只會“Hi”,港式飲茶老媽看見以為怪,十年英語課無奈,單詞背誦巨失敗,語法常常耍無賴。流利英語覺不愛,想想只能再投胎,一句話,它不是我的“菜”。
  說起學英語,小升初、中膠原蛋白考、高考都有它粉墨登場的戲份,自是有人愛來有人恨,愛者盡可大肆耀武揚威,恨者怕且只能硬著頭皮、抱著“哀鴻遍野”的決心背水一戰了,或許在收場時還能深情款款一句:英語,你傷害了我,還一笑而過。
  想想前陣子,某些省份高考中英語分數要下調了,“過英語四級才給畢業證書”的高校自創規則也被“噴洗碗機”了,但似乎也難以改變“賈君鵬你不學好英語,你媽就不喊回家吃飯”的現實。
  算舊賬
  學英語是“哪門子”主意?
  早在155年前,那個習慣了“之乎者也”的光緒就開始學習“ABC”,沒辦法呀,不平等條約的制定方英國人說了,條約要以英文描述為“正解”,只好學唄。
  據說他的“母親大人”慈禧,也曾辦過英語學習班,“屈尊”上了兩次課後,累覺不愛啊。
  除了“官家”學堂,地方也開始“與時俱進”想要“洋氣”一把。學堂老師發揮了充分的想象力,成功用漢字發音征服了英語讀音。“啟蒙”的英文發音為“潑那馬”(即“Primer”),而“讀本”英語曰“而里豆”(即“Readers”)。不僅如此,有學校老師甚至把“Z”念成“鳥才”,對於這樣“有才”的想象力,望塵莫及有木有?
  100年前民國時代,英語在當時的課堂絕對是一個高端大氣上檔次的科目。像翻譯李煜的詞《清平樂》這樣的“時尚”試題,也出現在當時的英語考試中。
  還在為翻譯“你好嗎?”而苦惱的熊孩子們,對此你們怎麼看?
  50年前,“親蘇”的姿態一度讓英語遭受“批鬥”,成為學校英語課史上的“滑鐵盧”,有沒有想要感嘆一番:那個年代的學生也有幸福的時候?
  來到30年前,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過,可謂野火燒不盡,春風吹又生,英語趁機又“爬”進了課堂。
  發展到今天,估計也有好幾代人經歷了:小學就開始硬性要求學英語,中考、高考與語文分值持平,大學還要考過了英語四級才能給畢業證,這敢情又可戲稱為“杯具人生”了。
  不僅如此,年僅5歲的田亮女兒田雨橙上節目時也來一番洋氣的自我介紹:“My name is Cindy,this is my picture.”這是幼兒園就開始學英語的節奏嗎?
  A
  學校考試硬規定,姐們只好學到病。
  B
  出國逛逛見識廣,英語是個鍍金廠。
  C
  遇到職業瓶頸了,不要再是英語鳥。
  D
  未來工作有規劃,學好英語建四化。
  E
  換種思考方式好,英語是個練習寶。
  F
  學術研究英文多,英語不行只能拖。
  G
  耍帥扮酷泡美妞,說句英文順溜溜。
  H
  青春無聊吃泡麵,孤單單把英語念。
  I
  下決心把光陰磨,歲月不可成蹉跎。
  J
  因為喜歡所以愛,學習英語快樂在。
  地方特產
  洋涇浜英語,不僅是Chinglish
  溫馨提示:以下為“陳年英語”,請正確引導您正在學英語的孩子,應採取忽視態度。
  歷史書告訴我們,鴉片戰爭後,上海開放對外貿易。隨著老外可以來華做生意,來是“康姆”(come)去是“谷”(go),這種帶著上海話味道的英語,開始流入市井。
  黃包車夫會向洋雇主殷勤地問:“You are going where?”購買洋貨的上海闊太太也會來一句:“How much money?”
  這種以買賣貨物的交流為主要內容、以中文發音為特點的英語被稱為“洋涇浜英語”,廣州當時也是一個洋涇浜英語發源地。
  為了重“嗅”當年氣息,記者查閱了周毅的論文《晚清洋涇浜英語及其影響史》,希望可以過一把癮。文中顯示,根據粵語發音,“老老廣們”會把英語的“一月份”(Jan-uary)讀為“占玉華利”,“二月份”(December)為“地心罷”。還有,“度爹”指的是“今天”(today),“度娘”在它面前弱爆了。
  “公司”(company)為“公班衙”,辦公的衙門總算跟上班的公司扯上了關係;但是“紳士”(gentleman)卻變為“尖頭滿”,不知道是否可以理解為洋人紳士腦袋尖尖呢?
  現在這些“陳年英語”大多是被歷史隱退了。當然,也有些幸存下來了,相信很多人都知道“失敗”(fail)可說成“肥佬”,“老闆”(boss)可以直呼“波士”,家裡的寶貝還會親昵地叫爸爸(dad-dy)為“爹哋”。
  洋涇浜英語雖然有種“笑死不賠錢”的味道在,但是咱不得不承認,一個不留神,原來英語從一百多年前就已經開始滲透在我們生活的某些方面了。
  自覺對號入座你為什麼學英語?
  兜了一圈,回歸到“是否要學英語”這個有爭議的話題上,結論還真不好下。
  Sayno:“不學英語”≠“不學無術”。對於這個命題,有異議的讀者,考慮到憋住不說對您身體不健康,請趕緊在身邊找個人訴說理由去。
  Sayyes:學英語是正道。對於正在學英語的人,自是各有各的原因,請大家自覺對號入座:
  港式時髦
  粵語英語夾雜著說也很自然
  虛擬情景,某香港女士“電話ing”:
  “Timing 好似唔啱喔,我要先check一check個schedule先。”(時機不對啊,我要先查一下我的時間表。)
  “不如改中午一齊去食lunch,晏晝再去tea咯!”(要不改成中午一起吃午飯吧,下午還可以去喝個下午茶!)
  “至於今晚就唔同你哋去hap-py hour啦,我仲有個proposal要做啊。”(至於晚上就不參與你們的歡樂時光了,我還有一個提案要做呢。)
  香港人習慣於廣東話與英語的“隨機播放”模式,這與其英國殖民地歷史和港式教育有著大大的淵源。當然,這種帶有“香港時尚魅力”的言辭方式也被眾多內地的潮流一族巧加利用,張口就給人很“yeah”的感覺呢。
  中式英語終於“出人頭地”?
  近日在微博上對於“Dama”(大媽)和“Tuhao”(土豪)有望加入《牛津英語詞典》的消息成為大家的網絡談資。據瞭解,目前已經有包括Fengshui (風水)、Dimsum(點心)、Kowtow(磕頭)、Hutong (衚衕)、Hukou(戶口)、Guanxi (關係)、Gojiberry (枸杞)、Wuxia(武俠)等中國化的詞語已經收入了《牛津英語詞典》了,有網友就拍手鼓掌大呼中式英語“出人頭地”了。
  咱且不說這是否可稱為“出人頭地”,但是這位Luffy網友的這個觀點就很長志氣——
  總有一天,會像S.H.E的歌曲《中國話》中所言:“全世界都在學中國話,孔夫子的話越來越國際化。”
  說這話的,八九成是個不愛學英語的“娃”吧!  (原標題:趣看國人學英語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yl94ylzqq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